4年前世锦赛倒数第二的他,不像羽生结弦一样万众瞩目;不像谷爱凌和苏翊鸣一样创造历史;也不像李文龙一样有一句“全国人民的小儿子”这样诙谐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。
这位中国花滑男单第一人,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路走来,把中国男单带入了四周跳时代,也创下了中国花滑男单的最佳历史。
今年中国花样滑冰队多次创造历史,在比赛成绩的背后,他们还用比赛服装和表演,绘制出一幅中国画卷,向全世界证明「中国式审美」不是大红配大绿,而是“夜宴”、是“卧虎藏龙”、是“只此青绿”。
相比其他冬奥会项目,花样滑冰可能是最“亲民”也最赏心悦目的一项比赛了,就算是我这样的外行人,也能沉浸式地欣赏运动员们的表演。
在这场家门口的比赛里,好像每一组中国选手都采用了至少一次中国风的曲目,作为当时那场花滑表演的灵魂。
让金博洋进入男单自由滑金牌赛的《卧虎藏龙》,是他在平昌冬奥会上用过的曲目。4年前,他就是伴着这首曲子,创造了冬奥会中国花滑男单项目上的最好成绩。
《卧虎藏龙》最经典的片段,就是章子怡和周润发的竹林之战,金博洋在今年2月8日穿的比赛服,胸前正是亮片组成的竹叶,一直延伸到背后,又变成了花卉的样式。
这些动作设计和背后的训练努力都没有被辜负,最终金博洋成功用晋级证明了自己。
中国的双人滑组合的选择更显惊艳,彭程、金杨选择了电影《夜宴》的组曲作为自由滑伴奏曲目。
金杨在采访中表示,中国风曲目是首选,“想通过自己的演绎来传递中国文化、讲好中国故事”。
彭程的比赛服上用到了传统的扎染工艺,来体现水墨渐变的感觉,服装上的牡丹还是非遗苏绣,由蚕丝线和银线纯手工绣成——光是将苏绣元素完美还原到网状材质的比赛服上,就用了两年的时间。
与同名舞剧的灵感来源相同,他们的服装也延续北宋画家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颜色,柳鑫宇为“青山”,王诗玥为“绿水”,在洁白的冰面上演绎出了中国山河的壮丽与秀美。
柳鑫宇把这些设计形容成“在家请客吃饭”,客人到了中国,(主人家)肯定会做一些中国菜。
他的搭档王诗玥也觉得,在北京冬奥会上滑中国人自己的东西,是一种特殊的意义。
“我们也是想用中国风输出中国的文化——就像服装的理念,发挥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任我驰骋的感觉。”
往古代说,宋朝是中国文化美学史上的巅峰,正所谓「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载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。」
花、香、画、茶、瓷器,虽然都不是宋人创造,但却都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。
日本美学中的“侘寂之美”“匠人精神”,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;同样宋朝的极简风格,也走在世界的潮流浪尖上。
往近现代说,“画手圈”有徐悲鸿和张大千,“艺术圈”有张艺谋和李安,“小裙裙圈”有旗袍和新式汉服……
但是到了今天,那些优秀的美学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好像很少见了,连街边招牌都统一成了最难看的样子,仿佛中国审美整个断层了。
更一言难尽的是“土味风”大行其道之后,一些外国大牌试图接地气,却一不小心接了脚气,整个带网友回到了神奇的90年代。
2020年的七夕,巴黎世家上线了一系列广告,广告里对中国元素的“解读”很快引发了群嘲。
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,别说巴黎了,就算是八里屯儿也看不见这种风格了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自家人关起门来“扮丑”不可怕,可怕的是外面的人都觉得咱们是真丑啊!
再看看欧美时尚界对中国元素的理解,要么大红大绿,喜气洋洋;要么盘龙盘凤,黄袍加身。
不管是2020年迪士尼的《花木兰》,还是2021年漫威的《尚气》,都是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演绎,也都是在国外票房爆炸,在国内一言难尽——《尚气》更是有辱华的嫌疑。
尽管互联网已经要发展成元宇宙了,但如果说我们对欧美文化的理解程度是80分,那欧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可能依然只有60分。
正因如此,我真的要感谢冬奥会这样的“国际大舞台”,也要感谢这些积极为“中国式审美”正名的运动员们。
虽然金博洋无缘奖牌,但当那些中华韵律在全球瞩目的奥运赛场上响起,相信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会与有荣焉。
还记得2008年,北京举办奥运会,SHE在春晚上唱了一首《中国话》,而我听说有的外国人在来到中国之前,还觉得我们都留着长辫子。
14年后的今天,西方世界对我们的误解仍然存在,但我们有了更多机会,和更大的舞台,让全世界都看看多么优美的“中国式审美”。
我们没有“K宝”一样完美的天才少女,也没有羽生结弦那样优雅的“花滑王子”。
有网友说,我们的花滑选手之所以没有外国运动员那样的美誉度,是因为外国的花滑运动员给人的感觉特别从容自如,而“我们孩子”在赛场上总感觉是忍辱负重、卧薪尝胆。
但我想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,我们的风格一向是务实、努力,然后拼搏,从挫折中成长。
因此即使在花样滑冰这样一项优雅的运动项目里,中国花滑队也不会是“云淡风轻”,而注定会是“浓墨重彩”。